要保證電磁流量計校準結果準確可靠,需從校準環境、設備、流程及數據處理全環節把控,核心圍繞“溯源性、規范性、抗干擾”三大原則,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:
一、校準前的基礎準備
首先需確保校準環境符合要求:溫度控制在(20±5)℃,濕度≤85%RH,避免氣流劇烈擾動和強電磁干擾(如遠離變頻器、高壓電纜)。同時檢查被校流量計狀態,確認傳感器無磨損、電極無結垢,管道內無殘留氣泡或雜質,接線端子連接牢固。
校準用設備需滿足“量值溯源”要求:標準裝置(如靜態質量法流量標準裝置、標準表法裝置)的不確定度應不超過被校流量計允許誤差的1/3,且在檢定有效期內。若校準液體介質,需準備與被測介質黏度、電導率接近的校準流體(如自來水、去離子水),避免因介質特性差異引入誤差。
二、校準過程的關鍵操作
校準需覆蓋流量計常用量程的5個以上點(含最小、最大流量),按流量從小到大順序進行。通入流體后需充分排氣(開啟管道高點排氣閥),待流量穩定(30秒內波動≤0.2%)后記錄數據,每個點重復測量3次,取算術平均值作為測量值。
安裝時需嚴格控制流態:標準裝置與被校流量計間的直管段需滿足要求(上游≥10DN,下游≥5DN),若空間受限需加裝整流器;確保兩者同軸安裝(同軸度偏差≤0.5mm),避免因流速分布不均導致偏差。對于大口徑流量計,需保證滿管流動(可通過下游閥門調節液位)。
三、數據處理與結果驗證
校準后計算各點誤差:誤差=(被校流量計示值-標準裝置示值)/標準裝置示值×100%,需確保所有點誤差均在流量計允許誤差范圍內(如0.5級流量計誤差≤±0.5%)。若出現超差,需排查是否因安裝不當(如氣泡未排凈)、電極污染或設備故障導致,排除后重新校準。
校準結束后需做好記錄:完整記錄校準日期、環境參數、標準裝置信息、各流量點數據及誤差,出具校準報告并標注下次校準日期。同時對流量計進行“封印”,避免未經授權的參數修改,確保校準狀態可追溯。
通過以上步驟,可有效規避環境干擾、設備失準、操作不規范等問題,確保電磁流量計校準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。